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张思思)细雨初歇的湘潭县石潭坝中学草坪里,百余把手绘油纸伞如花绽放。孩子们俯身伞前,笔尖游走间,威严的法槌、金色的天平和宪法条文跃然伞面。五年级学生小李(化名)高举自己绘制的油纸伞,声音清亮:“法律不是课本里的字,而是能握在手心的‘保护伞’,我想把我做的‘保护伞’送给姐姐!”
这场名为“小油伞大普法 ‘黎’我一起学”的活动,由湘潭县法院联合湘潭市妇联、湘潭县关工委、湘潭县妇联、中路铺镇政府等单位在六一前夕精心策划。当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石鼓油纸伞制作技艺——这项2016年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古老技艺——与现代法治教育相遇,偏远乡村的孩子们迎来一堂浸润式的法治启蒙课。
伞下有法:三把“法治伞”撑起守护网
湘潭县法院巾帼红萤火行动宣讲团成员高喜朝手中的油纸伞化身灵动教具,在开合转动间演绎法治真谛:
第一把“法律保护之伞”:聚焦未成年人安全防护。高喜朝以真实案例为经纬,织就《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安全屏障,围绕“遇到陌生人触碰身体该怎么办?”等具体问题,为懵懂的青春划出清晰的法律底线,教会孩子们识别侵害、勇敢说“不”,并知晓寻求司法保护的途径。
第二把“社会关爱之伞”: 强调多方共筑防护网。高喜朝深入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社会保护”专章,阐释了家庭、学校、政府、司法机关乃至社会团体(如妇联)共同肩负的法定责任。通过案例说明强制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法院如何联合妇联等单位,为困境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司法关怀,让孩子们感受到法律背后温暖的社会支撑力量。
第三把“家风传承之伞”:根植法治文化沃土。高喜朝巧妙链接“黎氏八骏”家训“勤读书 敦德行”的优良家风,阐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核心要义,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法治教育责任。引导孩子们理解遵纪守法、明理向善是良好家风的基石,鼓励他们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训中汲取养分,自觉将法治精神融入日常品行修养,法院则通过家事审判、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守护家风建设的法治轨道。
童心绘法:笔尖流淌法治图腾
创作热潮在伞下涌动。孩子们以法治元素装点素伞:宪法条文化作伞沿纹饰,金色天平悬于青山绿水间,法槌手柄竟生出翠竹新芽。湘潭县书法协会副主席陈威轻抚伞骨,讲述跨越六个世纪的坚守:“竹条需蒸煮九次方能柔韧成型,正如法律历经千锤百炼才成公平准绳。”活动标题中“‘黎’我一起学”的双关深意此刻绽放——既致敬湘潭文化地标“黎氏八骏”的智慧之光,更隐喻法治精神如非遗技艺,需代代接力、全民守护。
“以前觉得法律在远方,”握着自绘宪法伞的王同学眼睛发亮,“现在它为我遮风挡雨!”校长望着流动的“法治伞廊”感慨:“这些伞将随孩子们回家,法治种子便播进了千家万户。”
法治新章:当非遗成为普法先锋
这场非遗与法治的碰撞,正是湘潭县法院深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的生动实践。今年六一正值湘潭县法院巾帼红萤火行动宣讲团二周年,从皮影戏演绎防性侵故事《文明上网,拒绝裸聊》,到油纸伞绘制法治理念,湘潭县法院持续打造巾帼红“萤火行动”普法品牌,将专业“法言法语”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乡土语言。
正如湖南省“湘遇非遗·法治同行”工程所彰显的:当法治基因注入非遗血脉,古老技艺便焕发新生。油纸伞六百年的竹骨承载起崭新的法治图腾,不仅为乡村孩子撑起一片法治晴空,更在文化根脉中培植了尊法守法的时代自觉——在稚嫩的笔触下,法治信仰正与乡土记忆共生共长。
责编:马志军
一审:马志军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